发部时间:2022-01-11 浏览量:
山西大学紧紧围绕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和全面创新的需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发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精神,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山西大学2017年成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具备师生创新创业的苗圃平台功能;2017年12月山西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9年山西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21年5月27日,山西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山西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
依托“四大基地”建设,持续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带动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争创一流 服务山西”夯实基础,为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产学研保障。
山西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2017年,山西大学获批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类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基地从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推动教师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校双创孵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积极入手,构建了“五融入”、“两类型”、“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了教学与科研、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协同”,形成了体现地方综合性大学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山西大学科技园2017年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山西大学重要的项目孵化基地。园区下辖一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一个省级众创空间。
针对园区师生创业特点,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形成了“低成本、特色化、补短板、全过程”的服务模式。到目前为止,科技园累计孵化出高新技术企业13家,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科技型入库中小企业27家。
2019年3月12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公示名单,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高校,这是学校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家级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基地设技术转移中心,挂靠山西大学科技处,依托学校科技资源专门从事集成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营、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服务及咨询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工作。中心下设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主要从事知识产权培训工作。
个性化特色模式和经验:
(1)“科技成果+政府+企业”产学研项目合作模式
(2)“3+4”科技成果孵化模式
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总结了“3+4“孵化模式,即通过“项目+公司+创客”的团队组合模式和“实验室—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四级孵化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从研发到产品的全链条服务。
2021年5月27日,科技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教育部关于公布第十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结果的通知》(国科发区〔2021〕127号),山西大学科技园正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这是我校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山西省转型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又一里程碑。
山西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山西大学拓展和延伸高校职能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将抓住日益良好的发展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五大功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发展、教育和科技深度融通,服务我校争创“双一流”建设。
构建全链条、市场化的产学研用技术转移转化体系
通过集聚资源建设山西大学科技园南中环科技服务集聚区
山西大学科技园已有资质